【處方用名】黃連、川連、酒黃連、姜黃連、吳萸連、萸黃連。
【來源】本品為毛莨科植物黃連、三角葉黃連或云連的干燥根莖。以上三種分別習(xí)稱“味連”、“雅連”、“云連”。秋季采挖,除去須根及泥沙,干燥。
【炮制方法】
1黃連取原藥材,除去須根及雜質(zhì),搶水洗凈,潤透,切薄片,干燥,篩去碎屑;或用時搗碎。
2酒黃連取凈黃連片,用黃酒拌勻,稍悶潤,待酒被吸盡后,置炒制容器內(nèi),用文火炒干,取出晾涼,篩去碎屑。
每100kg黃連,用黃酒125kg。
3姜黃連取凈黃連片,用姜汁拌勻,稍悶潤,待姜汁被吸盡后,置炒制容器內(nèi),用文火炒干,取出晾涼,篩去碎屑。
每100kg黃連片,用生姜125kg絞汁或干姜4kg煎汁。
4萸黃連取吳茱萸加水煎煮,取汁去渣,煎液與凈黃連片拌勻,稍悶潤,待吳茱萸藥液被吸盡后,置炒制容器內(nèi),用文火炒干,取出晾涼,篩去碎屑。
每100kg黃連片,用吳茱萸10kg。
【注意事項】
1悶潤時要密閉,防止液體輔料揮發(fā)。
2姜汁現(xiàn)用現(xiàn)制。
3炒制時要用文火。
【炮制作用】黃連味苦,性寒。歸心、肝、胃、大腸經(jīng)。具有瀉火解毒,清熱燥濕的功能。多用于濕熱痞滿、嘔吐吞酸、瀉痢、黃疸、高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寐、血熱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癰腫疔瘡;外治濕疹、濕瘡、耳道流膿。
酒炙能引藥上行,緩其寒性,長于清心除煩,善清上焦火熱。多用于日赤腫痛、口舌生瘡和失眠驚悸。
姜炙可緩和其苦寒之性,善于清胃和胃止嘔。多用于寒熱互結(jié)、濕熱中阻、痞滿嘔吐。
吳茱萸炙抑制其苦寒之性,使黃連寒而不滯,以清氣分濕熱,散肝膽郁火為主,善于舒肝和胃止嘔。多用于肝胃不和、嘔吐吞酸。
【炮制研究】
1切制前盡量減少浸潤時間,否則易損失藥效。也可直接搗碎用。
2隨著炮制溫度升高,小檗堿含量降低,黃連炭中小檗堿含量下降最顯著。炮制可增加生物堿的溶出率,黃連中小檗堿溶出率為5817%,酒、姜汁、吳茱萸炮制后溶出率為85%。主要化學(xué)成分小檗堿、巴馬汀、藥根堿總量次序為:酒黃連>醋黃連>姜黃連>萸黃連>鹽制黃連>膽汁黃連>生黃連。也有研究表明萸黃連水煎液中總生物堿、小檗堿、巴馬汀含量均降低,認(rèn)為與吳茱萸制后降低黃連寒性的傳統(tǒng)認(rèn)識相一致。
黃連生品加熱到一定溫度開始生成小檗紅堿,其含量隨溫度的升高和時間的延長而增加,同時小檗堿相應(yīng)減少。加熱能使掌葉防己堿、藥根堿等發(fā)生結(jié)構(gòu)變化。
3黃連經(jīng)酒、姜汁、吳茱萸汁炮制后,均出現(xiàn)了炮制前未有的對綠膿桿菌的抑制作用。
【貯存】密閉貯存,置干燥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