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用名】枳殼、炒枳殼。
【來源】本品為蕓香科植物酸橙及其栽培變種的干燥未成熟果實。7月果皮尚綠時采收,自中部橫切為兩半,曬干或低溫干燥。
【炮制方法】
1枳殼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洗凈,潤透,去瓤,切薄皮,干燥,篩去碎落的瓤核。
2麩炒枳殼將炒制容器用中火加熱至所需程度,均勻撒入定量的麥麩,即刻煙起,隨之投入均勻的凈枳殼片,快速翻動,炒至枳殼表面淡黃色,麥麩焦黑色時,立即取出,篩去麥麩,放涼。
每100kg枳殼,用麥麩10kg。
【注意事項】
1麩炒時,麥麩要均勻撒布熱鍋中,待起煙時投藥。
2枳殼片要干燥,避免炒制過程中藥物黏附焦化的麥麩而達不到炒制要求。
3控制好火力大小和鍋內(nèi)的溫度,如果火力太小或預(yù)熱不夠就會使成品色澤不夠鮮亮。
4藥物炒好后,要迅速出鍋,避免造成炮制品發(fā)黑、火斑過重等現(xiàn)象。
【炮制作用】枳殼味苦、辛、酸,性溫。歸脾、胃、大腸經(jīng)。具有理氣寬中,行滯消脹的功能。生品辛燥,作用較強,可行氣寬中除脹,主要用于氣實壅滿所致的脅肋脹痛、瘀滯疼痛及子宮脫垂,胃下垂等。
枳殼麩炒后刺激性降低,燥性和酸性得以緩和,健胃消脹的作用有所增強。因其作用緩和,故適宜于年老體弱而氣滯者??捎糜谒奘惩I逆噯氣、食積不化、風(fēng)疹瘙癢等。
【炮制研究】
1枳殼麩炒后,其揮發(fā)油含量降低,揮發(fā)油比重、折光率、顏色及成分組成也發(fā)生了變化。揮發(fā)油中低沸點成分含量下降,多數(shù)高沸點成分含量上升。
2采用薄層色譜法和高效液相色譜法對麩炒前后的枳殼進行成分分析,結(jié)果薄層色譜行為基本一致,而麩炒枳殼的新橙皮苷和柚皮苷含量均減少。
3有實驗報道稱枳殼炮制前后微量元素存在差異,麩炒后大多數(shù)微量元素含量增加。
4藥理研究結(jié)果表明,麩炒枳殼水煎液對家兔離體腸管的抑制作用、對小鼠胃腸蠕動作用以及對家兔離體子宮的興奮作用與生枳殼水煎液的作用相似,但作用強度較生枳殼為緩。
5據(jù)報道,枳殼噴濕后,潤30min,170℃烘20min,此法炮制的枳殼揮發(fā)油降低程度與麩炒法近似,均能減少枳殼對腸道平滑肌的刺激,黃酮類成分薄層色譜結(jié)果一致,其中橙皮苷含量高于麩炒法。
【貯存】貯干燥容器內(nèi),密閉,置陰涼干燥處。防蛀。